楚天金報訊 據新華社電 在多數人看來,關涉“錢袋子”的信用卡象徵著安全、私密,用戶隱私信息也會受到嚴密保護。然而,記者調查發現,銀行信用卡客戶數據泄露現象頗為嚴重,一條條包括姓名、電話、地址、工作單位、開戶行等完整隱私的信用卡開戶數據,在網絡上形同“趕集”公開販賣,
  花5角錢可知姓名卡號!
  根據上海某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銷售人員提供的線索,記者近日使用QQ群查找功能,搜索“電話銷售”這一關鍵詞,找到約200個有“數據交流”功能的QQ群。搜索“銀行數據”,參與人數多達數百人、交易活躍群至少30個。據介紹,這些正是信用卡信息交易的“黑市”。
  在其中一個名為“電話銷售數據貨源”的QQ交流群,記者以求購者身份,很快就從一位賣家處獲得了“供試用驗真”的銀行信用卡客戶數據。這份數據中,多家商業銀行的200名客戶信息均在列,包括持卡人姓名、移動電話以及家庭住址、開戶銀行。經一一致電確認,多家銀行的數十位持卡人表示,已泄露的客戶信息真實有效。
  調查顯示,在微信及一些電子商務平臺,“電話銷售交流圈”“銷售行業資料群”也大量存在。多名“信息販子”均表示,可以“按地區定製,先試用後付款”。此外,根據個人信息“品質”的不同,價格也分為“三六九等”,最新信用卡開戶數據按照0.5元一條出售,部分高端客戶如金卡、白金卡持卡人信息每條售價5元。借助網絡聊天、支付工具,買家從下單到得到這些信息,交易全程僅需數分鐘。
  誰泄露了持卡人信息?
  根據相關規定,商業銀行未經客戶授權,不得將客戶相關信息用於本行信用卡業務以外的其他用途。然而,相關調查顯示,種種規定屢成“一紙空文”。據北京市西城區法院通報,已於2013年被判處有期徒刑的某銀行信用卡中心原職員餘某,就曾將掌握的600餘份客戶信息出售,其中包括客戶辦卡時留存的工資證明、身份證明。
  一些信息販子透露,有相當部分的信息並非銀行直接泄露,而來自與銀行有合作關係的企業。據央行上海分行通報,江蘇銀行上海分行就曾將3.2萬份客戶的個人信用信息透露給第三方理財機構,被責令整改。
  另據瞭解,現在辦理信用卡的合同基本都是各銀行自己的版本,沒有統一的格式合同。合同中銀行是否要做信息保密承諾以及如何利用客戶信息,目前尚無任何規定。不少消費者反映,辦卡時填寫的表格密密麻麻,從沒仔細看過每一條條款。“消費者往往在不知情中就授權將自己的信息轉手,遭泄露信息的消費者如果想追責,這些免責條款反而成了擋箭牌。”上海華榮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許峰說。
  許峰說:“商業銀行及目前處於信息保護‘灰色地帶’的種種信用卡合作機構,都應對客戶的信息安全負有責任。”現在,如果查出信息泄露行為,也僅僅對相關工作人員進行處罰,對銀行和機構沒有任何追責。
  專家表示,監管部門應當加大對金融企業、合作機構等信息泄露源頭的處罰力度,督促商業銀行加強對合作機構的審查。
  (原標題:花5角錢“一網打盡”個人信用卡信息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s77tsdrq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